仲量聯行發表最新報告稱,儘管港府採取了相當多的政策增加住屋供應,惟該行根據4個領先指標推測,2026至2028年的3年間,私人住宅落成量將較2023至2025年期間減少44%。該行提醒稱:「倘若私人住宅供應機制重回正軌,市場將需要更多支持措施。」
報告稱,首先新項目規劃放緩。根據該行數據,今年首9個月獲批的私人住宅建築圖則所涉及的總樓面面積,僅達到2022年的55%水平,或只相等於2019至2022年每年平均49%的水平。一般而言,項目在獲批建築圖則的1至2年後會開始動工。當下獲批建築圖則的項目總樓面面積減少,意味未來住宅動工量會下滑。
新項目規劃放緩
其次,私人住宅動工量顯著減少。仲量聯行引述港府數據指出,過去5年(2019至2023年9月)的動工量與前5年(2014至2018年)比較,供應量的缺口為13705伙,這意味著未來3到5年的潛在落成量將下降。
仲量聯行項目策略及顧問部資深董事李遠峰解釋,住宅供應量減少的另一個原因,是賣地成績欠佳。2023至2024財政年度的首三個季度,政府售出的地皮預計只能興建1775個私人住宅單位,遠低於過去10年平均每年7432伙的水平,甚至不及四分一。
最後一個指標是私人重建步伐放慢。私人發展重建項目,向來是私人住宅供應的主要來源,尤其是在市區。惟2022年僅錄得22宗強拍申請,低於2019至2021年的3年平均29宗。截至今年9月,土地審裁處僅接獲4宗強拍申請,顯示跌勢持續。
賣地成績不理想
仲量聯行研究部資深董事鍾楚如總結稱,市民置業意欲持續放緩;加上發展商在高息環境下有融資壓力,對地產發展產生實質影響。在住宅發展周期的每個階段,由賣地數目到動工量,均有顯著的放緩趨勢。
鍾楚如續說,由於樓價前景黯淡,此趨勢料將持續。為使私人住宅供應機制重回正軌,市場將需要更多支持措施。(記者 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