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康
巴黎奧運其中一個令全國人民振奮人心的時刻,當然是網球女將鄭欽文在單打項目先後擊敗多名頂級好手後,在法國的紅土賽場上勇奪金牌,成為中國網球史上的第一人。無疑,鄭欽文的成功與其身體天賦好,意志和體能強大不無關係。然而,同樣重要的是,其家人一直不惜工本,甚至變賣家產以投放大量資源聘請優質教練和支持她出國比賽,才有今天令人稱羨的成就。據傳媒估算,即使在國內,要培養一名可以打進世界百強的職業網球手,累計開支都要二千萬元以上。換句話說,若要成為一名體育巨星,家庭的經濟能力是一道最重要的門檻,甚至比個人潛能更具決定性。
事實上,隨著全球體育日趨產業化,要成為主流運動的一員成本愈來愈高,已經不是普通家庭所能負擔。因此不難發現,除非由國家自行栽培的運動員,否則經過市場化運作、訓練、挑選的運動員中,出身草根的人士少之又少。效力英格蘭球會曼聯的足球員華舒福(Marcus Rashford)正是出身自破碎家庭,早年一家需領取社會福利過活。若非曼聯破例提早取錄當時不足10歲的華舒福進入青年軍受訓並提供食宿的話,其家人根本連養活他成為一個營養攝取均衡、體格正常發展的成年人都有困難,遑論可以為他購買足球裝備、參加各種訓練班、資助他出外參加比賽等,成為舉世知名的職業足球員。
在香港,近日網上亦有部分KOL分享關於栽培在校子女成為港隊代表的個人見聞。其中一名地產界人士就指,子女一周需要參與六次訓練,校隊及私人訓練各佔三次。在私人教練方面,每次訓練時間約為兩至三小時,而每小時費用大約一千元。換言之,每月單單用在聘請私人教練的開支就高達三萬多元。如果再加上交通接送、租用場地、出國比賽、外出用餐、添置裝備、購買營養補充品、理療傷患等費用,則相信總開支可能已經超過一般中產人士的收入,實非基層家庭出身的年輕人所能比擬。
運動員貴族化弊大於利
運動員出身貴族化,會導致幾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後果。第一,能夠代表國家或地區出賽,甚至勇奪殊榮的運動員不但會引起社會關注和支持,更加容易獲得贊助商或政府機構的垂青,重金禮聘成為代言人,亦即原本出身優厚的運動員可以賺取更加可觀的獎金和額外收入,變相製造更大的貧富懸殊。第二,運動原本是不少草根年輕人逆襲翻身、向上流動的方法之一,例如以前的巴西,正正因為窮困而令許多青少年立志成為足球明星。但是,如果因為開支問題而阻礙他們參與運動及成為職業運動員,則無疑於扼殺他們的發展空間,令階級固化的問題更加突出。
第三,投身運動的門檻愈高,愈會窒礙年輕人參與的意欲,除了會減少可供培養的苗子,令人才庫大受影響之外,更會減低基層人士參與運動的興趣,對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第四,當運動員因為資本而取得成功,卻被標榜成刻苦訓練而取得的成果,贏盡社會的鎂光燈,其實無異於暗示因為資本門檻而未能在運動賽場上風光的人,是因為付出不足而無法成功,造成社會對窮人的無形歧視和貶抑。
加快運動項目產業化
如果我們希望運動是身體和意志的角力,而不是出身和資本的比拼,政府和商界都要加大力度支援有潛質且有經濟困難的青年人。筆者認為,政府可以考慮向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興趣班學習券,讓他們嘗試參與開支門檻較高的運動。如果他們在參與期間展示極高的天分,則由局方提供津貼,承包相關訓練或外出作賽等費用。另外,政府可以考慮與商界合作,以減稅鼓勵大型企業贊助本地運動聯賽及有潛質的基層運動員,加快運動項目的產業化和商業化,讓基層出身的職業運動員得到更大的生活保障,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專心訓練,與其他運動員爭一日之長短。
青年發展是現屆政府的工作目標之一,但是如果推動更多青年從事體育相關的工作,只不過是更加有利於條件優厚的青年更進一步,而不是惠及家境一般的青年,則實在與政策既有的目標背道而馳。希望特區政府和商界都更加關注運動貴族化的問題所在,為普通青年創造更多可以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