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文漢
下月底發表的《財政預算案》預料將檢討長期未調整的公共服務收費,包括急癥室收費。近日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受訪時指出,檢討方向是不「一刀切」加價,會「可加可減」,即最緊急的危殆、危急病人,收費可低於目前的180元,確保他們「零等待」;而次緊急、非緊急病人收費則提升至接近家庭醫生水平。當局檢討的方向正確,相信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急癥室服務被濫用的情況。
目前醫管局轄下18間公立醫院提供急癥室服務,為病情或傷勢嚴重的人士提供緊急服務。為了確保資源合理運用,急癥室實行分流制度,即根據病人的臨床情況,分為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和非緊急五個類別,所有類別劃一收費180元。可以想像,鑑於急癥室服務收費遠低於私營醫院,導致許多人無論大病小病均湧到急癥室,部分所謂「急癥」僅是暗瘡、腿癢之類。
增加收費是否有用?我們不妨參考2017年由100元加至180元後的情況。當年求診人次在一年內減少約4.4%,其中第四(次緊急)、第五類(非緊急)病人分別減少6.9%和17.6%,效果立竿見影。
毫無疑問,加價必然招致反對,特別是病人組織擔心可能會影響基層病人的權益。其實,加價旨在維護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不是針對病人,當局必須小心處理,千萬不可為了杜絕濫用,導致貧困市民無法負擔急癥服務。目前,綜援受助人可豁免醫療費用,這個做法一定要維持;對於非綜援戶,若將次緊急、非緊急病人收費上調至貼近家庭醫生水平,是可行做法,有助將部分病人分流至私人市場,減低急癥室壓力。此外,現時公務員可免費使用醫管局服務,政府宜考慮取消此一優惠,減少他們使用急癥室服務的誘因。
公立醫院服務是珍貴的公共資源,一定要合理運用,急癥室加價是一個可行的方向。長遠而言,政府應在財政情況有改善的情況下,向公營醫療系統增加撥款,培養更多醫生、護士,造福更多病人。(中通社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