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港澳大灣區東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經濟特區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深圳速度」。以深圳為主中心的都市圈,被貼上了這些顯眼的標籤:
有錢——地區生產總值約4.9萬億元,分別約占全國和廣東省的4.05%、37.96%,人均GDP達14.3萬元,經濟密度約3億元/平方公里。
創新——華為、騰訊、OPPO、vivo、TCL等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雲集於此,2022年都市圈專利申請量達478638件,專利授權量達348968件。
開放——2022年外貿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額分別約占全國的8.7%、5.8%。
進入新發展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為這裏帶來了新機遇、拓展了新空間、注入了新動能。
12月20日,省政府網站發布《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努力將深圳都市圈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高質量發展先鋒典範、開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根據規劃,深圳都市圈由深圳、東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別合作區組成,土地面積約16273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3415萬人,規劃有關任務舉措涵蓋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區域。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艾學峰指出,深圳都市圈地跨珠三角地區東岸(深莞惠)、沿海經濟帶支點(汕尾)及北部生態發展區(河源),都市圈內經濟交往頻密、人緣相近、文化相融,但都市圈內各市發展水平懸殊,深圳、東莞兩市發展空間不足。
為此,規劃從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攜手打造科技創新產業體系、協作發展海洋經濟、構建區域開放新格局、共建公共服務優質生活圈、加強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創新體制機制與規劃實施保障等方面著手,提出要增強深圳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提升東莞、惠州副中心發展能級,高水平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增長極,形成「一主兩副一極四軸」的都市圈總體發展布局,實現中心引領、軸帶支撐、協同聯動。
艾學峰表示,規劃的出臺,將有利於進一步拓展深圳市發展空間,推進深圳建設更具改革開放引領作用的經濟特區、更高水平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及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更具輻射力帶動力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更具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和更高質量的民生幸福城市,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有利於加強深圳、東莞、惠州三市基礎設施建設協調,建立區域產業、職能的分工協作機制,形成中心集聚、軸線拓展的集約發展態勢;有利於河源、汕尾市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為全省特區帶動老區、發達地區帶動欠發達地區作出探索和試驗。
規劃全文請點擊下方附件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