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 香港商報前董事總經理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5月7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羅斯第八屆總統,開啟第五個總統任期,如果能夠完成六年任期,有望成為自19世紀葉卡捷琳娜女皇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俄羅斯領導人。
本屆總統就職典禮在克里姆林宮舉行,出席典禮的嘉賓包括俄政府成員、國家杜馬議員、聯邦委員會委員、外交使團,以及體育明星和演藝界人士等。普京在就職講話中對全國人民的支持和烏克蘭戰爭中的「英雄」表示感謝,並承諾將盡全力不讓人民的信任落空。
他還在抨擊西方的同時強調,俄羅斯「不拒絕與西方國家對話」,但「選擇權在他們手中:是繼續嘗試限制俄羅斯的發展和實行侵略政策,繼續對我國施加壓力,還是尋求合作與和平。我重申,就安全和戰略穩定等問題進行對話是可能的,但不是從實力的地位出發,不能有傲慢、自負和排他性,只能基於平等的條件和尊重彼此的利益。」
在宣誓就職的前一天,普京與上屆政府成員舉行最後一次會議時表示,俄烏衝突升級後,西方試圖通過制裁在政治和經濟上從內部摧毀俄羅斯,但在本屆政府的領導下,俄羅斯成功克服了歷史上最複雜的挑戰,在各個主要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獲得的發展勢頭和奠定的穩固基礎對成功應對當前和未來挑戰、實現長遠發展規劃具有重要意義。鞏固和加強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安全和主權是政府制定發展目標和解決所有問題的核心。
普京擔任總統近25年,在3月舉行的大選中,以87.28%的得票率勝選,創下俄總統選舉史新高。這次成功連任意味著他任最高領導人的時間將超過斯大林,甚至到2030年任職期滿,按照憲法規定還有資格再次參加競選。
自1999年接替葉利欽擔任總統以來,普京被西方世界譏諷為成功將俄羅斯從一個擺脫經濟崩潰的國家轉變成威脅全球安全的賤民國家。面對西方國家的冷嘲熱諷,普京在總統就職講話中沒有透露任何新政細節,對俄軍剛剛宣布的戰術核武器演習也隻字未提。人們最關心的是,71歲的普京在接下來的六年裏將如何處理俄烏衝突這一最棘手的問題。
現在,國際社會對烏克蘭戰爭何時結束有種種猜測。上個月,普京向華盛頓發出同意停火信號,欲將戰爭凍結在目前的戰線上。這無異於讓基輔默認由俄方控制被佔領的烏克蘭領土,華盛頓拒絕了這一要求。目前,俄羅斯佔據烏克蘭近五分之一的領土。在美國逾600億美元援烏法案通過的情況下,烏克蘭若不能恢復至2022年邊界,恐難同意進行談判。
儘管如此,短期內普京不會鳴金收兵,只會將戰爭繼續打下去,至少會等待11月美國大選結果出來後再作決定。畢竟,如果特朗普有機會勝出,美國能否繼續義無反顧地支持烏克蘭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更為重要的是,普京這樣做還是有經濟底氣的。與當初俄羅斯經濟不堪西方制裁,烏克蘭戰爭難以維繫的預期相反,2023年,俄羅斯經濟增長3.6%,增速高於全球平均水準,不僅領先於歐盟主要國家,而且領先於「七國集團」所有國家。預計2024年俄羅斯經濟仍將增長3%以上。這主要得益於戰爭帶動了軍工產業的飛速發展,俄羅斯經濟出現了日益結構性軍事化趨勢。儘管西方實施的出口管制導致了俄羅斯軍工生產成本更高,但並未造成致命一擊。
數據顯示,俄羅斯軍工企業從戰前的2000家增至6000家,新僱員工增加了50萬,總數超過350萬。不止於此,俄羅斯的直接軍事開支也超過了1000億美元,增加了兩倍多,佔GDP的6%,實際支出可能高得多。此外,與戰前相比,這些員工的工資已飆升20%-60%,許多企業還提供免服兵役待遇。隨著軍工產業需求的增加,加上戰爭造成的人員傷亡,俄羅斯的失業率已降至2.8%的歷史低點。
這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在努力解決投資不足和地區不平衡問題,但效果有限,不想這次烏克蘭戰爭立見奇效,不僅提高了就業率和民眾收入,而且俄羅斯政府也增加了稅收,既避免了經濟深度衰退,還實現了強勁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普京似不會有動力急於結束戰爭,過早扭轉對軍工產業的結構性投資很可能是一個巨大挑戰,讓戰爭打一段時間反而有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減少民間反戰雜音。顯然,國際社會任何勸和促談的努力將變得更為複雜。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莫斯科因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一段時間以來,烏克蘭動用無人機和導彈將戰火燒到了俄羅斯領土上。隨著西方對烏援助增加,跨境襲擊將會更多。只要戰爭繼續打下去,普京將不得不提高稅收籌措軍費,並啟動更多徵兵計劃,這就很難給俄羅斯人帶來一個繁榮的未來。長此以往,民意支持率或受侵蝕。
事實上,2018年普京上任伊始曾承諾讓俄羅斯躋身全球五大經濟體之列,但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的國防和安全支出在預算總額中佔比高達40%,擠壓了教育和衛生等其他民生領域的費用,時至今日,普京仍未能兌現民眾生活水準實現「決定性突破」的承諾。
毋庸諱言,俄羅斯仍面臨通脹、產業不平衡、勞動力短缺和人口結構不合理的挑戰。一方面,軍工產業拉動增長的模式很難持續。另一方面,穩物價、保供應、降通脹壓力難以緩解。戰爭是一把雙刃劍,拉動經濟只是暫時的。而嗜戰成癮很可能將俄羅斯引向冷戰期間美國利用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