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今日(8日)舉行第二日會議,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同場舉行,會上大灣區「9+2」城市共同簽訂《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合作備忘錄》(《合作備忘錄》)。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等出席活動。
陳國基:共建人才高地 需具備「起承轉合」四元素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致辭時表示,非常榮幸香港舉辦第二屆大會,人才是治國之本,以及推動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香港是高度開放的國際化城市,也是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擔當大灣區及國家人才高地門戶,認為要寫好共建人才高地的大文章,需要符合「起、承、轉、合」四個元素。
陳國基致辭
首先是「起」,就是起動。隨著全球走出疫情,各地發展重新出發,招攬人才的工作也重新起動,在新起點上,香港貫徹創新突破,在2022年12月落實一系列「搶人才、留人才」的新措施,推出全新的「高才通」計劃。
「承」是指傳承。除了招攬人才以外,也需要培養人才,鞏固優良的高等教育體系,並傳承下去。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5所百強大學的城市,政府會繼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由下個學年開始,將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的非本地學生限額提升到百分之四十,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的名額到每年400個,同時致力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經驗交流,浸大、中大和科大都已經落戶大灣區,城大也正全力推進東莞校園籌備工作。
「轉」是指人才流轉。香港全力推進人才南下北上的流轉,在港註冊公司外國人員可在港申請北向一簽多行到內地政策推出後,截至上月底,已有1.9萬宗申請獲批,計劃廣受歡迎。國家移民管理局近日將持商務簽注赴港人士留港期限增至14日,南下人才簽注適用範圍,亦由大灣區擴展至北京上海,更便利內地商務人員到香港進行商務活動,吸引更多內地人才到港交流。
「合」也就是合作。大灣區各城市的優勢和定位不同,合作空間廣闊。今年1月,廣東省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關於推進粵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協議》,建立合作機制,促進兩地在人才培養、招攬、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其後,在陳國基、廣東省港澳辦主任陳麗文、澳門特區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和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杜敏琪見證下,廣東省9市(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及肇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總監劉鎮漢及澳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周昶行,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加強大灣區內人才服務工作的交流和合作。
孫玉菡希望未來有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扎根香港。
孫玉菡:逾3萬高才通計劃人才每年帶來340億經濟貢獻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發言時表示,香港是亞洲國際大都會,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通過廣泛的國際聯繫,一直匯聚全球人才;但面對世界上「人才爭奪戰」越來越激烈,以及香港面對的人口老化和勞動人口下降的挑戰,特區政府除了全面提升高質人才的自家培養以外,也用力吸引、引進世界各地的高質人才匯聚在香港,一同打造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為國家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孫玉菡指出,在面對人力短缺的情況下,特區政府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引進人才政策,用好全球創新人才資源,致力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為繁榮社會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孫玉菡說,自2022年底開始,政府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措施,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計劃),至今共接獲約8萬宗申請,已批出約6.5萬宗,來港的人才超過5萬人,連同他們的家人和孩子,預計人數翻了一倍。2023年已抵港的3萬多名高才通計劃人才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港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為本地生產總值拉動約1.2%。
孫玉菡又表示,特區政府成立的人才辦公室正積極擔當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個人才港的聯繫角色,全力推動高端人才交流培訓、研討、項目對接等活動,推動粵港澳人才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動建設大灣區人才高地。
孫玉菡強調,特區政府會充分善用「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立足大灣區」的優勢,鞏固香港國際人才中心的定位,繼續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同時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匯聚交流,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記者 葉家亨)
頂圖:香港和澳門代表今早與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簽署備忘錄。
澳門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杜敏琪。